发新话题
打印

中医讲的脾虚辨别及治疗食物、药物

中医讲的脾虚辨别及治疗食物、药物

1。什么是"脾虚"
脾是中医脏象学中的五脏之一,它与现代解剖学所指的"脾脏"不是同一概念。中医诊断"脾虚",是以脾的生理功能减退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为依据。因此,在了解"脾虚"之前,先要了解脾有哪些生理功能。
中医的"脾"有三大生理功能。一是"运化";二是"升清";三是"统血"。
中医学认为,人出生后,依赖脾的"运化"功能,与胃一起摄取饮食中的营养,化生气血,充养肌体,维持生命活动。历代中医非常重视脾的"运化"功能,认为脾是"气血生化之源","后天之本",尤其是对体虚者的调养,或促进儿童生长发育,或延缓中老年衰老。对于患者而言,脾的"运化"功能正常,疾病的预后良好。
脾的运化功能正常,表现为面色红润、精力充沛、肌肉丰满、强劲有力、脉搏充盈。如果脾的"运化"功能减退,会出现以下两类症状:一是对食物消化功能减退,表现为没有饥饿感,食欲减退,食量减少,食后脘腹胀满,尤其在劳累后,腹胀明显加重。消化功能减退,必然使营养吸收减少,其结果是面色萎黄,肌肉消瘦,全身无力,舌色淡白,脉搏无力。其次,脾对水液的"运化"功能减退,可见大便稀薄不成形,劳累后下肢浮肿,入睡后口角流涎,舌胖大,舌边有齿痕等。
脾的第二个功能是"升清"。何谓"升清"?"升"就是向上输送之意;"清"是指体内的营养物质。脾的升清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一是把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头部,保持头部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。升清功能正常的人,表现为精神振作,思维敏捷,耳聪目明,不易疲劳。升清功能减退,头部供养不足,就会出现精神疲倦,脑力不济,工作效率下降,注意力不集中,头晕目眩,或饭后困倦欲睡,或一时性两耳如塞,或入睡后两目闭合不全等。二是清气有"托举"脏腑组织的功能。人体的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之所以能够维系在体内相对固定的位置,与脾的升清功能有关。当这一功能减退,会出现"清气下陷"的症状,如内脏下垂、脱肛、子宫脱垂等。"清气下陷"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,如饭后就想大便,喝冷饮或稍食油腻即泄泻,疲劳时尿液浑浊等。说明"清气下陷"使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大小便流失。
脾的第三个功能是"统血"。"统血"是指脾能使血液稳定地在血管内流动而不溢于脉外,这是脾的"控制、固摄"功能。当脾的统血功能减退,就容易发生出血,如皮下出血而见青紫瘀斑点,或消化道出血而见呕血(咖啡色呕吐物)、便血(柏油样大便),或妇女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。
综上所述,当脾的三大功能减退,出现上述各类症状,均可诊断为"脾虚"。但每个人的表现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。
造成脾虚的原因很多,一般多由饮食失调,久病重病,身心过度疲劳,或好逸恶劳,缺少运动等原因所致。经调查统计,脾虚多见于小儿和中老年人。
现代研究证实,脾虚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,对外防御能力减退而经常感冒、腹泻,对内防突变能力减退而易患癌症。与脾虚有关的疾病有消化不良、白细胞减少症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贫血、慢性结肠炎、小儿营养不良、重症肌无力、胃肠神经官能症等。
轻度脾虚可通过饮食调养纠正,宜常吃红枣、山药、白扁豆、薏苡仁、糯米粥、小米粥、牛肉汁、蜂王浆、麦芽糖等健脾食品。
治疗脾虚的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、参苓白术散、补中益气汤、归脾丸等。
此外,平时饮食宜定时定量,不要暴饮暴食或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, 一般以次日没有疲劳感为宜。
2。脾虚者宜吃的食品有哪些
脾虚者宜吃以下食品。
粳米
性平,味甘,有补脾益气之功。《食鉴本草》即有记载:"粳米,皆能补脾,益五脏,壮气力,止泄痢,惟粳米之功为第一。"《本草经疏》亦云:"粳米即人所常食米,为五谷之长,人相赖以为命者也。其味甘而淡,其性平而无毒,虽专主脾胃,而五脏生气,血脉精髓,因之以充溢,周身筋骨肌肉皮肤,因之而强健。"可以说凡虚弱之人,粳米皆宜,尤脾虚之人,最宜食之。
糯米
性温,味甘,有补脾益气的作用,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。唐?孙思邈说:"糯米,脾病宜食,益气止泄。"所谓脾病,乃指脾虚为病之义。《本经逢原》说得好:"糯米,益气补脾肺,但磨粉作稀糜,庶不黏滞。若作糕饼,性难运化,病人莫食。"
锅巴
又称锅焦。性平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说它"补气,运脾,消食,止泄泻"。凡脾虚不运、饮食不香,或食不消化,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。古方中亦常用之,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"锅焦丸",治老人脾泄的"玉露霜"。《梁侯瀛集验良方》中用以治疗"老幼脾虚久泻不愈"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,颇有效果。
西国米
又称西谷米,西米。白净滑糯,营养丰富。性温,味甘,能温中补脾,凡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者,食之颇宜。《柑园小识》记载:"西谷米健脾运胃,久病虚乏者,煮粥食最宜。"
番薯
俗称甘薯、山芋、红薯。性平,味甘,有补脾和血、益气通便的作用。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说:"煮食补脾胃,益气力,御风寒,益颜色。"《纲目拾遗》认为番薯能"补中,暖胃,肥五脏"。脾虚之人,可用番薯当主粮,常食之。
薏苡仁
俗称苡仁米、六谷米。有补脾健胃的作用。明?李时珍说它"能健脾益胃"。《本草经疏》也有"味甘能入脾补脾"的记载。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,相得益彰。
饭豇豆
性平,味甘,能健补脾胃,对脾胃虚弱、食少便泻,或妇女脾虚带下者,食之最宜。《滇南本草》中即有"治脾土虚弱,开胃健脾"的记载。明?李时珍还说它能"理中益气,补肾健胃,和五脏,调营卫,生精髓"。除通常炒食外,还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。
白扁豆
性平,味甘,能补脾胃虚弱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"白扁豆其性温平,得乎中和,脾之谷也。止泄泻,暖脾胃。"《本草求真》还解释道:"扁豆如何补脾?盖脾喜甘,扁豆得味之甘,故能于脾而有益也。"《会约医镜》认为:扁豆"炒用健脾止泻"。对于脾虚呕逆,食少久泄、小儿脾虚疳积、妇女脾虚带下者,最宜食之。或炒熟食用,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,均有裨益。
牛肉
性平,味甘,有补脾胃、益气血的作用。《医林纂要》中说得好:"牛肉味甘,专补脾土,脾胃者,后天气血之本,补此则无不补矣。"故凡久病脾虚、中气下陷、气短乏力、大便泄泻、脾虚浮肿之人,宜用牛肉炖汁服食,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调料进服,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,大有裨益。
牛肚
性平,味甘,也能补虚养脾胃。历代医家多有论说。《日用本草》就有"牛肚和中,益脾胃"的记载。《本草蒙筌》亦称牛肚"健脾胃"。《本草纲目》还说它能"补中益气,养脾胃。"所以,凡脾虚之人,或病后脾胃虚羸,宜煨食之。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,脾虚者食之亦宜。
鲫鱼
性平,味甘,入脾胃大肠经,有健脾养胃作用,故脾胃虚弱者宜食。《唐本草》早有"鲫鱼合莼作羹,主胃弱不下食"的记载。《本草经疏》还说:"鲫鱼,甘温能益脾生肌,调胃实肠,与病无碍,诸鱼中惟此可常食。"
白鲞
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干制品。有健脾、开胃、补虚、消食的作用。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说它"开胃醒脾,补虚活血,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"。《本草汇言》中还说:"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,治久病胃弱食减,不能进厚味者。以白鲞水煮烂食之,健利肠胃,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,诚药食中之良品也。"可见脾胃虚弱者食之颇宜。
鲈鱼
性平,味甘,能补益脾胃。《本草经疏》说得好:"鲈鱼,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。脾胃有病,则五脏无所滋养,脾虚则水气泛滥,益脾胃则诸症自除。"脾胃虚弱者宜常食之。
大枣
性温,味甘,有补脾胃、益气血的作用。早在2000多年前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就有"大枣安中养脾"的记载。明?李时珍称"枣为脾之果,脾病宜食之。"对脾虚便溏、胃弱食少、气血不足之人,最宜经常服用大枣。
樱桃
性温,味甘,能补脾益气。《名医别录》中就说:"樱桃主调中,益脾气。"《滇南本草》亦云:"樱桃治一切虚症,能大补元气,滋润皮肤。"凡脾气虚弱者宜食。
芡实
性平,味甘涩,入脾、肾经,有补脾益气、固肾涩精的作用。尤其是脾虚而大便泄泻,或脾虚妇人带下者,食之最宜。
菱角
熟者甘平,鲜者甘凉,煮熟服食,有健脾益气的作用。《本草衍义》中曾说:"煮熟取仁食之,代粮。"用老菱制取淀粉叫菱粉,也有补脾作用。《唐本草》云:"菱,作粉极白润宜人。"《纲目拾遗》亦载:"菱粉补脾胃,强脚膝,健力益气。"脾胃气虚者食之为佳。
莲子肉
性平,味甘涩,有补脾胃之功。明?李时珍认为:"莲之味甘,气温而性涩,禀清芳之气,得稼穑之味,乃脾之果也。"《王楸药解》中还说;"莲子甘平,甚益脾胃,而固涩之性,最宜滑泄之家,遗精便溏,极有良效。"所以,对脾虚之人久痢虚泻,妇女白带清稀频多者,最宜食之。
党参
性平,味甘,无毒,有补脾胃、益气血的作用。《本草正义》指出:"党参力能补脾养胃,润肺生津,健运中气,本与人参不甚相远。 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参,无不可以潞党参当之,凡百证治之应用人参者,亦无不可以潞党参投之。"可见党参补脾胃作用与人参相同,且运用得比人参更广泛。
太子参
又称孩儿参、童参。能补脾益气。《本草从新》说它"大补元气"。《饮片新参》认为太子参"补脾肺元气"。《陕西中草药》中还说它"补气益血,健脾生津。治脾虚腹泻,不思饮食。"脾虚者宜常食之。
此外,脾虚之人还宜服食山药、粟米、高粱、青稞、蚕豆、狗肉、羊肚、鸡肉、青鱼、鲢鱼、乌鱼、鲂鱼、白鱼、银鱼、鳜鱼、白木耳、花生、黄芪、紫河车、白术、甘草等。
3。脾湿怎么调养?
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天在足三里(膝关节髌骨下,髌骨韧带外侧凹陷中,即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),天枢(肚脐左右两侧各向两旁大约2寸处),神阙(肚脐部位),气海(腹部正中线肚脐以下大约1.5寸处),脾俞(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,中脘(脐上4寸,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)等穴位用艾条熏灸直至皮肤发红且微微发烫为止,此法最具成效,已有多人验证,每日需时不长,最多30分钟,不过一般人难以持之以恒,因为至少要三个月才小有成效。吃药可吃参苓白术散(党参9克、茯苓9克、白术9克、炙甘草3克、炒扁豆12克、山药12克、薏苡仁12克、莲肉9克、陈皮6克、砂仁3克、桔梗3克、大枣5枚),此方专治脾胃虚弱之证,每日一剂,分两次饭后温服,每月七副。另外饮食上多吃些温性食物,少吃寒凉之品,每天注意休息,保证良好的睡眠,一年之后可彻底根除脾虚胃寒的毛病。

TOP

4。食物
山药味甘、性平,归脾、肺、肾经。作用:补气健脾,养阴益肺,补肾固精。宜于脾气虚弱,食少便溏,慢性泄泻。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。
红枣(大枣)味甘、性温,归脾、胃经。作用:补益脾胃,养血安神。宜于脾胃虚弱,食少便稀,疲乏无力。气滞、湿热和便秘者忌食。
蜂蜜味甘、性平,归脾、肺、大肠经。作用:补脾缓急,润肺止咳,润肠通便。宜于脾胃虚弱胃痛,津亏肠燥便秘,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。湿证、湿热证、胃胀腹胀、呕吐、便稀者忌食;不宜与葱、莴苣同食。
鸡肉味甘、性温,归脾、胃经。作用:补中益气,补精添髓。宜于脾胃虚弱,疲乏,纳食不香,慢性泄泻。实证、热证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。
兔肉味甘、性凉。作用:补中益气,凉血解毒。宜于脾虚食少,血热便血,胃热呕吐反胃,肠燥便秘。虚寒、泄泻者忌食。
猪肚(猪胃)味甘、性温。作用:补益脾胃。宜于虚弱、泄泻,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。
牛肚(牛百叶)味甘、性温。作用:益脾胃,补五脏。宜于病后气虚,脾胃虚弱,消化不良。
羊肚(羊胃)味甘、性温。作用:补虚弱、益脾胃。宜于形体瘦弱、脾胃虚寒。
牛肉味甘、性平,归脾、胃经。作用:补脾胃,益气血,强筋骨。宜于脾胃虚弱,食少便稀,中气下陷,慢性泄泻。
桂鱼味甘、性平,归脾、胃经。作用:补脾胃,益气血。宜于脾胃虚弱,食欲不振。虚寒证、寒湿证忌食。
泥鳅味甘、性平,归脾、肺经。作用:补中益气,利水祛湿。宜于中气不足、泄泻、脱肛。
粳米(大米、硬米)味甘、性平,归脾、胃经。作用:补中益气,健脾和胃。宜于中气不足,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,脾胃不和,呕吐、泄泻。
籼米味甘、性温,归肺、脾、心经。作用:补脾胃,养五脏。宜于脾虚湿盛腹泻。热证、湿热证、阴虚证忌食。
糯米(江米)味甘、性温,归脾、胃、肺经。作用,补中益气, 粘滞难化,食积证、气滞证、湿证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。
栗子味甘、性温,归脾、胃、肾经。作用:补脾健胃,补肾强筋,活血止血。宜于脾虚食少,反胃,泻泄。气滞腹胀者忌食。
扁豆味甘、性微温,归脾、胃经。作用,健脾化湿,清暑和中。宜于脾虚湿盛,食少便稀,暑湿吐泻。气滞腹胀者忌食。
豇豆味甘、性平,归脾、肾经。作用:健脾,补肾。宜于脾胃虚弱,腹泻,呕吐。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。
马铃薯(洋芋、土豆、山药蛋)味甘、性平。作用:补气、健脾。宜于脾虚体弱,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。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,忌食。
红薯(甘薯、地瓜、番薯)味甘、性平,归脾胃经。
作用:补脾胃、益气力、宽肠胃。宜于脾胃虚弱、形瘦乏力、纳少泄泻。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、胃肠道胀气。
香菇味甘、性平。作用:益胃气,托痘疹。宜于脾胃虚弱,食欲不振,倦怠乏力。属于发物,麻疹和皮肤病、过敏性疾病忌食。
5。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丙型:(1)气虚型:脾气虚弱,主证:舌质浅谈,舌苔薄白,舌体胖嫩,舌边齿痕,面色恍白或痿黄,气短懒言,头重身肿,倦怠乏力,自汗,饮食减少,食后腹胀,泛恶欲吐,大便溏泻,脉细弱无力。治则:补中益气。(2)阳虚型:
主怔:舌质谈白,舌面湿润多津,或舌面水滑,舌体圆大胖嫩,边有齿痕。面色苍白或青黑,神疲乏力,倦怠喜卧,口淡不渴,纳呆食少,腹中冷痛,得温方舒,胃寒肢冷,尿清便塘,或见浮肿,脉沉微。治则:辛温补阳。

常用的中成药有:人参健脾丸、藿香正气丸、参苓白术丸、附子理中丸、加味保和丸等。
中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,略带红润,稍有光泽,中国医学称之为"常色"。病时,面色色泽发生变化,称为"病色"。

中国认为五色主病,即"色青多为肝病,色赤多为心病,色黄多为脾病,色白多为肺病,色黑多为肾病"。这种说法揭示了面色和健康的一些内在联系。

望面色要注意"色"和"泽"两个方面。一般来讲,不论什么颜色,如鲜明,荣润,表示病变轻浅,气血未衰,如晦暗,枯槁的,表示病情深重,精气大伤。

下面就病态面色作一些简要的介绍:
(1)面红:多为热症。高血压患者面部红光满面。结核病患者由于低热,两面颧呈现绯红色,特别以下午为甚。红斑狼疮患者的面颊出现对称的蝶型红斑。赤色见于颐(面颊及腮)上,是心脏有病。煤气中毒时,面部也泛出樱桃红色。如面色通红,伴有口渴甚至抽搐,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患者。

(2)面黄:要区别由疾病引起发黄或进食引起的发黄。食胡萝卜过量或小孩子吃橘子时,鼻旁会发黄,停食后即消退。如果不是进食引起发黄,则面黄最多见的是黄疸病。如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,多见于黄疸型肝炎,胆道结石,胆囊炎,胆囊癌和胰头癌等病症。钩虫病病人由于长期慢性失血,造成面色枯黄,俗称"黄胖病"。中医认为,黄色鲜明属于湿热,黄色晦暗多属于寒湿,面色萎黄,多为心脾虚弱,营血不足,面黄浮肿为脾虚为湿。此外还有疟疾,药物中毒等,也呆引起面黄。

(3)面白:健康人的脸色是白里透红,经常不出门在家里呆着的人皮肤也白,可病态白是色如白蜡。比如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,虚寒病症,贫血及某些肺病患者,里寒的剧烈腹痛,或外寒的恶寒战栗重者,可见面色苍白。肝病见白色为难治之病。白色见于两眉之间,是肺脏有病。甲状腺机能减退症,慢性肾炎等患者的面色,较正常人苍白。铅中毒时,患者以面色灰白为主要特征,医学上称为"铅容"。寄生虫,白血病等患者,长期室内工作及营养不良者亦见此色。肠道寄生虫病,面部可见白点或白斑。此外,出血性疾病, 休克病人因面部血液循环受阻,也会脸色发白。中医认为,面色苍白属于虚症和寒症。如有些人,面色较白,体型肥胖,中医称这些人为气虚,或阳虚之体。这些人尽管体胖,但体质较差,容易得感冒。

(4)面青紫:一般说来,面色青紫是缺氧所致。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窒息,先天性心脏病,肺源性心脏病,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可出现面色青紫。胃部或肠部之痉挛性疼痛,虫痛,胆道疾病引起的胆绞痛时,可使面色青紫。肺结核病晚期,肺气肿,慢性支气管炎和严重肺炎病人,面色常铁青。小儿高热,面部出现青紫,以鼻柱与两眉之间较为明显,是将发惊风的预兆。此外,忍受某种剧痛时,面部也可隐约显出青晦气。

(5)面黑:是慢性病的征兆,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,慢性肾功能不全,慢性心肺功能不全,肝硬变,肝癌等疾病患者,都可出现面色变黑。病情愈重,颜色亦愈浓。古语云:"黑色出于庭,大如拇指,必不病而卒死"。"庭"在颜面部最高位置,即额部,此处出现黑色,是病情危重的信号,病人常会衰竭而死。长期使用某些药物,如砷剂,抗癌药等,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变黑,但一旦停药后又可恢复正常。中医认为,面色黑为肾精亏损,可用补肾药物进行治疗。望面色要区别常色中的客色与病色。客色是指健康人的面部随着季节,气候变化,或由饮酒,劳动,情绪变化,日晒等引起的临时性面色改变,不属病色,望面色时尤当鉴别。例如,剧烈运动,饮酒,日晒,情绪激动(害羞或愤怒)时,都能引起短暂的面部潮红,寒冷,惊恐等刺激引起的毛细血管强烈收缩,即可使面色变得苍白。老年人的面部,可见许多散在脂褐色斑点,称为"老年性色素斑"。妇女在妊娠期面部出现棕褐色对称斑块,称为"妊娠斑",这些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.

TOP

回复 3# 的帖子

念一万遍“阿弥陀佛”!
心态正了,路自然平,要想不心虚买就不要做坏事,如果坏事做多了,会影响你的前程的,多向佛,多想佛,心静,心自清!
阿弥陀佛!善哉善哉!我佛慈悲,原谅那些做了坏事的人吧!

TOP

发新话题